補貼退坡引發光熱發電行業焦慮
作者:中能電力 發布時間:2019-10-18 11:12:48 瀏覽:2385
業內認為,補貼退坡是大勢所趨,但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產業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目前,光熱發電產業尚需一段時間,使剛剛建立起來的產業鏈得到規模化發展,從而降低發電成本,最終完全走向市場。
獲得政策大力支持的光熱發電項目,今年底或將迎來“大豐收”。剛剛過去的9月,中電建青海共和50MW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魯能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50MW光熱發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預計今年年底前,我國有望再并網4個項目,新增裝機250MW左右。”
自2005年發展至今,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從無到有,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產能規模,規模效應逐漸顯現。然而,喜悅伴隨著焦慮。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補貼若突然退坡,可能導致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停滯”的擔心,期望給予合理的緩沖期。
示范效果顯著 設備國產化率已超90%
從2016年國家能源局啟動首批20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以來,光熱發電裝機規模總量達1.35GW,開啟了我國光熱發電的商業化進程,并帶動了一批材料、設備制造以及電站建設企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首批示范項目中共有4個建成投產,并網運行的光熱發電項目累計裝機量達到320MW。
“雖然我國光熱發電起步較晚,但部分技術已經走在國際前列。”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孫銳告訴記者,通過首批示范項目,帶動了相關企業自主創新,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目前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具有槽式玻璃反射鏡生產線6條,槽式真空吸熱管生產線10條,機械傳動箱生產線5條,液壓傳動生產線2條,導熱油生產線3條,熔融鹽生產線3條,定日鏡生產線5條,槽式集熱器生產線3條,塔式吸熱器生產線3條。
“例如,塔式聚光集熱系統,在國際上也只有幾家公司掌握該項技術,首航節能和中控太陽能等龍頭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關鍵技術。項目建成投運后,運行性能良好。另外,蘭州大成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熔鹽菲涅爾式聚光集熱技術,并率先開展了世界首個商業化電站建設。正在建設中的玉門鑫能項目,也是全球第一個采用二次反射塔式聚光集熱技術的商業電站。”孫銳介紹說。
北京首航艾啟威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首航節能”)董事長黃文佳告訴記者,“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小試、中試、企業示范項目和國家首批示范項目建設,光熱產業積累了許多設計、制造、安裝、運維等方面的人才,培養了多家系統集成商,吸取了大量經驗與教訓,為下一批項目減少建設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了借鑒和依據,將有力地提高光熱發電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示范項目所展現出的技術創新和工程能力,帶動了產業鏈成本下降。”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控太陽能”)董事長金建祥表示。
來自光熱發電的新需求,化解了部分燃煤發電設備的過剩產能。“伴隨著我國能源轉型步伐的加快,傳統煤電設備制造業產能過剩,正面臨生存的困境。光熱發電使用的汽輪機發電機組、蒸汽發生系統、換熱器、泵、閥門、高溫管道等設備和材料,正是煤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優勢產品,我國光熱發電的發展將為煤電設備制造業提供絕好的轉型機遇。”孫銳表示。
集發電儲能于一身 能源轉型光熱不可或缺
孫銳分析說:“光熱集發電和儲能于一身,同一地點、同等容量的光熱發機組的發電量是光伏的2.6倍,能夠提供100%電力保障,可以顯著減少高比例風電和光伏接入后電力系統對儲能電站容量的需求,與光伏、風電形成互補。”
孫銳認為,隨著我國新能源占比不斷提升,煤電占比持續降低,西部地區風電和光伏依賴煤電打捆外送的模式將不可持續。以甘肅酒泉至湖南的±800千伏祁韶線為例,該輸送通道已經建成投運,原規劃設計外送電量的60%為煤電,配套煤電機組600萬千瓦,其中新建400萬千瓦。然而在全國煤電機組過剩情況下,能源主管部門暫停了200萬千瓦煤電機組的建設。由于缺少調節電源,該通道的輸電功率與設計值相差甚遠,當地的風電、光伏電力送不出去,棄風、棄光嚴重。
“如果建設200萬千瓦光熱發電替代被暫停的煤電機組,外送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比重將提升到80%以上,目前地方政府已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孫銳透露。
尚需政策緩沖 宜先“規模化”后“市場化”
光熱產業方興未艾,如何破解發電成本高企難題,黃文佳和金建祥早已成竹在胸,再經過2-3輪示范項目的持續建設,光熱發電有望實現調峰平價。“迪拜、智利的業主來華考察我們的項目時,對國內技術發展和成本下降的速度感到十分驚訝。”黃文佳表示。
孫銳分析認為,如果光熱發電裝機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長規模,使產業鏈逐漸發展壯大,保守估算,到2025年,光熱發電成本將下降至0.76元/千瓦時,到2030年將下降到0.7元/千瓦時以下。“如果參照國際經驗,依據負荷側的峰谷分時銷售電價疊加電網的輸配電價格確定發電側的上網電價,光熱發電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可將發電量優化調整到高峰和平峰時段,不僅滿足了系統的調峰要求,也實現了自身可靠、靈活電力的經濟價值,在市場中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擔心,我國光熱產業尚處于示范發展階段,如果補貼政策發生重大調整,不僅會導致產業陷入停滯不前的窘境,還有可能讓剛剛培育起來的產業夭折。而一旦失去國內的創新及產業鏈成本優勢,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將不復存在。
“補貼退坡是大勢所趨,但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體產業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孫銳認為,目前光熱產業尚需一段時間,使剛剛建立起來的產業鏈得到規模化發展,從而降低發電成本,最終完全走向市場。
“如果每年保持一定的裝機規模,光熱發電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發電成本將可以大幅下降,同時,伴隨上網電價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有望在2025年左右擺脫對補貼的依賴。”孫銳表示。
“光熱發電項目建設周期長,同時,我國西北部獨特的氣候環境導致有效工期不足8個月,因此首先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給光熱產業發展一個合理的緩沖期,以免造成大起大落。”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志峰坦言。
轉載:互聯網